科学支持
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
测试效应(Testing Effect)
习惯回路(habit loop)
简介
达到同样的英语程度,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需要的时间是ENG90的时间2-3倍(见图一)。因为Eng90采用了3大科学手段: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测试效应(Testing Effect),习惯回路(habit loop)。
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在学习,不管是学习语言、学习物理、学习计算机,还是学习绘画、学习足球、学习做饭,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学习。我们的父母、老师、前辈、同学,都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有些学习方法似乎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还有名人名言佐证。大脑科学证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认为绝对正确的学习方法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大脑的活动,通过科学家的实证,我们可以掌握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请花一点时间了解这些高效的学习方法。

间隔重复 (Spaced Repetition)
传统的学习方法是集中练习(massed practice). 当我们要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们集中在一个时间花大量的时间练习,常见的是在考试前的熬夜。结果我们大家都了解,熬夜苦学的知识很快就遗忘。
我们来了解一下遗忘。一个事件会否被遗忘,跟与其联系之事件的数目、它所唤起情感和时间,还有和身体状态有关。但普遍认为,相对于记忆是主动,遗忘是被动的。就是说,人能够主动选择记住某件事,而不能选择去忘记某件事。为了避免将重要的信息被遗忘,人们通常的做法是:复习,在考试前花长时间临时抱佛脚。然而,这中记忆不会长久,考完试后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遗忘的速度跟记忆的时间有关。这方面有一个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这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出版的《关于记忆》一书中提到的。认为遗忘的速度在记忆紧接着的过后最快,然后慢慢放缓,直到遗忘的停止。但此时记忆的内容不到原先的30%。
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20分后,42%被遗忘掉,58%被记住。
1小时后,56%被遗忘掉,44%被记住。
1天后,74%被遗忘掉,26%被记住。
1周后,77%被遗忘掉,23%被记住。
1个月后,79%被遗忘掉,21%被记住。(见附图一)
考察从记忆开始,1天后大部分内容被遗忘掉,但是一天之后的遗忘率开始变得平缓。
我们学习英语或任何一种语言,我们希望长期记住,什么是记忆的高效方法呢?显然我们是不能用考前那种花长时间临时抱佛脚的方法。心理学家已经找到最有效的记忆策略。它就是间隔重复。
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是一种利用心理学间隔效应,通过不断复习所学内容并逐步增加两次复习间的时间间隔来提升效率的学习技巧。间隔反复适用于诸多学习情境,特别是学习者需要牢固地记忆大量知识的情况,比如外语词汇的学习。
间隔反复可以用于改善学习的观点最初是由塞西尔·阿莱克·梅斯(Cecil Alec Mace)教授于1932年在学习心理学(Learning Psychology)一书中提出的:“也许最重要的发现是那些有关于学习时间分布的结果......对知识的复习和回顾应该反复多次,并且逐渐增加时间间隔,比如一天,两天,四天,八天等等。”1939年,H.F.Spitzer在爱荷华州对3600名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项实验,验证了间隔反复方法的效果。这一早期工作一直未引起关注,直到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家Melton,Landauer以及Bjork再次研究了间隔时间对于复习效果的影响。大概在同一时间,罗皮姆斯勒语言课程(Pimsleur Language Programs)率先决定将间隔反复理论应用于语言学习。1973年,瑟巴斯坦·莱特纳(Sebastian Leitner)发明了他的"莱特纳系统"(Leitner System)——一种基于抽认卡(Flash Card)的全功能间隔重复学习系统。
比较起传统的集中练习(massed practice),科学的实验和应用证明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学习效果是集中练习的177%倍.(见图二,并参考:http://eng90.com/wp-content/uploads/2015/05/SCK2011.pdf)
Eng90充分利用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这学习方法,通过利用单词抽认卡(Flash Card),根据遗忘曲线提取测试单词等方法,帮助学员高效地掌握单词。这就是达到同样英语程度,Eng90英语学习比传统培训方法少用2到3倍的时间的其中的一个科学原因。


Spaced repetition is a learning technique that incorporates increasing intervals of time between subsequent review of previously learned material in order to exploit the psychological spacing effect. Alternative names include spaced rehearsal, expanding rehearsal, graduated intervals, repetition spacing, repetition scheduling, spaced retrieval and expanded retrieval.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d the spacing effect in real-world fifth-grade classrooms. We taught 39 children unfamiliar English words using both massed and spaced learning. Five weeks later, we tested vocabulary recall. One-week spacing produced superior long-term retention compared to massed learning. This finding demonstrates that the spacing effect can be generalized to vocabulary learning in applied settings and middle-school-aged children."
Spacing Effects in Real-World Classroom Vocabulary Learning
测试效应(Testing Effect)
考试或测验在人们眼中的显著特征往往是评价和选拔。"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更多时候被视为评价评价学习掌握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往往认为“学习”必定是发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例如,反复地诵读材料。而测试的作用在于考查学习者在先前的学习阶段学到了什么、程度如何,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项中立事件(Karpicke,2009;Karpicke,Butler,& Roediger,2009;Roediger & Karpicke,2006a)。是否真的如此呢?
Roediger等人近年来在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IES)的支持下开展了关于测试效应(testing effect)的一系列研究,对测试或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在学习或记忆过程中的真正作用进行深入探索。研究者发表于《Science》的一项研究强有力地证明了测试对于知识长期而有效掌握的重要价值,且由于其所提出的论点与人们直觉意义上的“学习观”相悖,因而引起了研究与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Karpicke & Roediger,2008)。Roediger等在其研究基础上也开始向教育主管部门建议应当在中小学、甚至大学都应经常进行惯例性的测试和课堂测验,并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进行自我测试(Roediger,Agarwal,Kang,& Marsh,2010)
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观,学习的基本过程包含了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对某一信息的编码是首要环节,它决定着储存的质量,而编码和储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将来需要时能够正确地提取。在这一过程中,编码往往被认为是“学习”所赖以产生的阶段,而提取则容易被认为是对先前编码效果的检验。有关测试效应的研究表明,记忆中的提取过程并非只是那么简单,提取除了作为考查记忆保持的目的之外,这一过程本身将对记忆,尤其是长时记忆产生影响。而对于个体的学习而言,所学内容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之后仍能正确提取运用,应是学习有效性的较好证明。
测试效应指学习(记忆)某一内容时,进行测试或提取练习比额外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后来对它的记忆保持水平,即便在测试无反馈时也是如此(Roediger & Karpicke,2006a)。测试不仅可用于评估知识掌握水平,还能使个体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极大地提高知识的记忆保持程度。下面通过阐述两个实验研究详细说明这一效应。
Roediger和Karpicke(2006)的一个实验较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实验条件为SSSS、SSST、STTT(S代表study,T代表test),分别在5分钟和1周后进行最终测试。结果表明,在5分钟后的测试中,回忆率与重复学习呈正相关,即SSSS组好于SSST组,而SSST组好于STTT组;在1周后的测试中,回忆率转变为与测试次数呈正相关,即STTT组的回忆率好于SSST组,SSST组好于SSSS组(Roediger & Karpicke,2006b,见图一)。SSSS组的遗忘率是52%, SSST组的遗忘率是28%,STTT组的遗忘率是14%.(见图二)


Karpicke和Roediger(2008)的另一项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记忆过程中的提取练习(测试)对记忆保持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个体对“学习”的误解——当个体对某一问题能正确地给出答案时,并不表明他已经掌握相应内容。研究让大学生被试在4种条件下记忆:1.没测试 2.测试没有反馈 3.测试立即反馈 4.测试延迟反馈. 结果表明,组1没测试的回忆率是11%, 组2测试没有反馈回忆率33%,组3测试立即反馈回忆率是43%,而组4测试延迟反馈回忆率是55%.(见图三)(参考:http://eng90.com/wp-content/uploads/2015/05/Haarman5.pdf)
这些研究结果重新界定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学习”并非只发生在编码阶段,测试或提取练习也并非只是考查学习掌握程度的工具,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进行提取练习是促进记忆保持的强有力手段(Roediger & Karpicke,2006b)。
测试效应的研究说明了测验或考试除了可使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自身的掌握水平之外,它还将对学习本身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测试也是一种“学习”,它对于知识的长期保持的作用甚至大于单纯的重复学习。
Eng90每天的微信一对一的学习过程其他的第一个任务是根据遗忘曲线提取学习过的单词来测试,这是Eng90第二重要的科学方法,正是采用这些认知科学验证的方法,Eng90帮助学员用传统学习的1/2到1/3的时间达到目标。
Learning is usually thought to occur during episodes of studying, whereas retrieval of information on testing simply serves to assess what was learned. We review research that contradicts this traditional view by demonstrating that retrieval practice is actually a powerful mnemonic enhancer, often producing large gains in long-term retention relative to repeated studying. Retrieval practice is often effective even without feedback (i.e. giving the correct answer), but feedback enhances the benefits of testing. In addition, retrieval practice promotes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that can be flexibly retrieved and transferred to different contexts. The power of retrieval practice in consolidating memorie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both the study of mem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ducational practice.


习惯回路(habit loop)
学习语言是一个反复长期的过程,要成功的话,养成习惯是唯一的路径。
我们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可能会让人觉得是深思熟虑决策的结果。其实并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数百年来,人们对习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过去20年里,神经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市场营销人员才真正了解习惯的运作机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改变习惯的方法。
习惯是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每个习惯存在一个回路;习惯的回路由三部分组成——触机(cue)、惯常行为(routine)、奖赏(reward)。
在生物学中,这个“触机”有点类似一个(外界或内在的)刺激,这个刺激让神经系统进入某种自动化模式。例如,有些习惯于赖床的人会在闹钟响起后习惯性关掉,然后又不由自主地继续睡觉,这个例子中,闹铃声这个听觉刺激作为“触机”,神经系统接收到“闹铃声”这个信号,会自动进行“关掉闹钟再继续睡”的行为,然后会获得“渴望、舒适、放松的感觉”作为奖赏。
哪些事物能成为习惯的触机?研究人员发现,习惯回路中的“触机"涵盖几乎所有的事物。有些触机是视觉方面的,比如望见熟人(惯常行为是打招呼);触机还可以是特定的地点,比如学霸进入自习室之后就会专注地学习;触机可能是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比如习惯吃夜宵的人到了深夜会走向小吃摊;触机还可能是一种情绪或者一系列的思绪,有些人一生气就会摔东西,愤怒的情绪往往就是触机;触机还有可能是特定人的陪伴,一些人见到上司时会变得顺从,而面对下级时非常不友好,因为“所面对的人”是他不同行为的触机。
惯常行为(routine),就是我们经常做的,已经成为习惯的行为。习惯开始养成时,我们接收到“触机”,经过深思熟虑或刻意做出某个“惯常行为”,然后得到相应的奖赏,但随着“Cue(触机)——→Routine(惯常行为)——→Reward(奖赏)”一次次重复,直到我们在做出惯常行为时几乎不需要思考,并且开始渴求得到做出惯常行为获得的奖赏时,习惯便产生了。这个行为是习惯的核心。一旦我们将一个行为变成习惯后,我们在同样的“触机”下执行这个行为时,就会变得十分熟练,不需要过多的纠结和思考。比如驾驶小轿车,在学习倒车时,你也许需要小心翼翼,集中注意力,十分生疏地进行倒车操作。一旦成为了老司机,倒车这个行为变成“惯常行为”之后,就不需要过多的思考,感觉身体似乎是在自动执行这个操作一样。
在执行“惯常行为”时,大脑会“预期”奖赏,我们会渴望奖赏的到来。这种渴求感会让我们总是倾向于进行惯常行为,这也导致了习惯难戒。往往我们用两个手段减少对旧惯常行为的渴求:通过心理手段消除对旧习惯和旧奖赏的渴求感;或者用新的惯常行为,并提供旧的奖赏。
一些行为之所以变成惯常行为,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往往在寻求省力的方式。把一些行为变成习惯,有利于节省人类的时间、脑力,不必纠结于一些日常琐事,但是随意把行为变成惯常行为肯定是不行的,我们的神经系统往往依靠奖赏辨别是否将一个“触机-惯常行为-奖赏”变成习惯回路。
奖赏,就是我们在完成惯常行为后得到的奖励(奖品)。奖赏有时比较明显,有时却易被忽略,它涵盖了可以给感官带来快乐的食物、药物或情绪上的高潮。人类在训练动物时,常常拿食物作为奖品,当动物完成了标准动作后,驯兽师拿食物作为奖赏,动物便可以掌握一些简单的动作;一些人染上了注射精神药品的习惯,往往因为精神药品给他们带来了短暂强烈的快感,上瘾者可能会形成“见到注射器-注射-获得快感”的习惯回路,这种习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对社会、国家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有些行为,比如晨跑,表面上看似没有奖赏,实际上,慢跑时,身体往往会分泌内啡肽等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的物质,并且完成任务后,人们往往会产生成就感,这些情绪上的高潮让我们可以养成习惯。
奖赏的作用就是:让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习惯回路,以备将来之用。提供足够的奖赏往往有利于人形成渴求感,能够促进习惯的养成。在替代习惯时,提供奖赏也有利于某个惯常行为替代另一个惯常行为。
Eng90利用这个触机(cue)、惯常行为(routine)、奖赏(reward)的习惯回路,用每天微信交流作为触机和用微信红包作为奖赏帮助学员养成每天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习惯(惯常行为)。